熱軋乳化液的日常維護與管理
發布時間:2023-05-29 最后編輯時間2023-05-29 瀏覽次數:54次 來源:
A化學管理
a、濃度
濃度是乳化液最基本的指標之一,濃度太小,說明乳化劑含量太少,熱分離出來的潤滑油量必然不足,形成干摩擦狀態,對軋輥壽命和軋件表面造成惡劣影響;濃度太大,說明乳化劑含量過高,乳化液的冷卻和流動性變差,軋制的穩定性變差,容易造成軋輥過熱、軋件要入困難和表面不均。生產中確定一種乳化液的最佳使用濃度的具體做法是:在使用新乳化液時,應以高于產品說明書中建議的使用濃度幾個百分點為初始濃度進行軋制試驗,待生產正常后觀察其使用效果,再決定增減濃度。若此時生產正常,可按0.5個百分點逐步降低其使用濃度,也即在滿足正常軋制生產條件,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采用最低的使用濃度。根據不同的軋制產品和軋制工藝,乳化液的使用濃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10%之間,在軋制純鋁時,乳化液使用濃度可略高一些,而軋制較硬的鋁合金時,乳化液的使用濃度相對較低一些。檢測乳化液中的含油量,每隔4-6小時應檢測一次,做到及時、準確的添加新油和水。
b、黏度
疏水年度代表了乳化液熱分離后油相的黏度。乳化液是通過黏度和潤滑添加劑來完成軋制潤滑任務的。對于一定的軋制過程、軋機狀態(如軋輥的表面粗糙度)來說,潤滑劑的黏度應該是一定的。但由于外來泄油液壓缸、齒輪油、潤滑脂等的干擾,潤滑劑的黏度會發生較大的改變,影響軋制的穩定進行。因此,應通過日常檢測及早發現黏度的改變,提前采取措施,以避免事故的發生。主要檢測疏水物黏度,每周至少測試一次,觀察變化趨勢,及時采取措施調整。
c、顆粒度的大小及其分布
乳粒大小和熱分離之間的關系是金屬離子含量增加,乳粒尺寸增大;乳粒尺寸增大,熱分離率增大。采用顆粒度分析儀,分析油粒平均尺寸及其分布,有條件的企業應每天檢查一次。
d、紅外光譜分析
采用紅外光譜儀(FT-IR)分析計算油相中主要成分的百分比(脂、酸、皂、乳化劑),并觀察變化趨勢,適時添加。
e、灰分
灰分值增大,電阻率下降,說明乳化也中所含的金屬離子含量增加。金屬離子會削弱乳化劑的作用效果,使乳化液油相顆粒變大,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溶解度變小。它還會大量消耗有機酸,使在較低溫度、壓力下的軋制條件惡化。檢測乳化液中金屬皂及金屬微粒,每周檢測一次,并結合每天一次的電導率檢測。
f、PH值
采用酸度技能準確檢測乳化液的PH值,每天至少檢測一次。
g、生物活性
利用細菌培養基片檢測乳化液中細菌含量,正常狀況下,每周檢測一次,異常狀況下應加大頻次。一般細菌含量小于106個/ml屬于正常,不用采取措施,當細菌含量大于106個/ml時,應積極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如加殺菌劑或提高乳化液溫度。
B物理管理
a、乳化液的溫度
乳化液箱內乳化液溫度一般應控制在(60±5)℃,在該溫度下有很好的物理殺菌效果;另外,降低乳化液溫度,會增加乳化液穩定性;提高乳化液溫度,會增加乳化液的潤滑性;根據乳化液使用溫度實現可調,將有利于不同產品對冷卻及潤滑的不同要求。
b、過濾
過濾精度決定乳化液中雜質顆粒的大小及含量的多少。為去除乳化液中的金屬及非金屬殘渣物,減少金屬皂及機械油對乳化液使用品質的影響,乳化液必須經過過濾器過濾。目前過濾效果比較好的霍夫曼過濾器,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自動過濾。所使用的無紡濾布過濾精度一般要求2-6微米。
c、撇油
用撇油裝置可將乳化液中漏入的雜油以及自身的析油撇掉,采用的方式有轉筒、繩刷、帶狀布、刮油機等,一般要求這些裝置長期不間斷運轉,以保持乳化液清潔度。
d、設備的清刷、乳化液置換與乳化液使用周期
定期對軋機本體以及乳化液沉淀池等進行清刷,同時用新油對乳化液進行部分置換,保持乳化液穩定的清潔度,維持乳化液組分的平衡。乳化液使用周期的長短是反映乳化液維護與管理水平高低的綜合指標,延長其使用壽命也是加強乳化液維護與管理的主要目的。乳化液腐敗變質到什么程度才要更換,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如果乳化液發生腐敗變質常伴隨下列現象發生:乳化液析油、析皂嚴重;表面有一層發黑的霉變物質,并散發著腐爛的氣味;乳化液ph值急劇降低,對金屬的腐蝕增強;軋后表面質量下降等,就可以認為此時乳化液已經腐敗變質,必須更換。